小学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教育理论综合(小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负迁移

  D.纵向迁移

  2.集体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3.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4.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  )。

  A.农村

  B.城镇

  C.大城市

  D.山区

  5.下列哪项不是儿童过度焦虑反应的症状?(  )

  A.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

  B.睡眠不安稳

  C.活动过多

  D.食欲不振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体现了教师的(  )。

  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7.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8.对接到大学通知书时愉快心情的记忆,就是(  )。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运动记忆

  9.(  )以言语为工具,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10.“在能力和兴趣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改变自我”,这属于下列哪类智力的任务?(  )

  A.语言智力

  B.社交智力

  C.自我认知智力

  D.自然观察者智力

  11.我国于(  )年对《义务教育法》做了最新修订。

  A.1986

  B.1987

  C.2006

  D.2007

  12.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成分中的(  )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A.本我

  B.忘我

  C.超我

  D.自我

  13.教师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观察,发现和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是教师作为(  )的角色。

  A.设计者

  B.指导者

  C.组织者和管理者

  D.反思者和研究者

  14.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高速度

  B.高难度

  C.量力性

  D.直观性

  15.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

  A.身心变化

  B.机体变化

  C.心理增长

  D.心理变化

  16.个体在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7.小组讨论、协商、会谈等属于(  )。

  A.正式交往

  B.非正式交往

  C.单向交往

  D.双向交往

  18.(  )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的角度建立起教育心理学体系。

  A.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

  B.彼得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年)

  C.布隆斯基的《科学的改革》(1920年)

  D.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1903年)

  19.“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0.“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反映的是(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21.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22.以“好男孩一好女孩”为定向阶段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  )水平。

  A.前习俗

  B.习俗

  C.后习俗

  D.社会契约

  23.“因材施教”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差异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24.德育的核心或基础是(  )。

  A.思想政治教育

  B.法律教育

  C.性教育

  D.道德教育

  25.(  )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用动物来研究学习的人。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托尔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题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以下属于正式团体的是(  )。

  A.班级

  B.小组

  C.少先队

  D.小集团

  2.在反射弧中,直接与外界刺激接触的有(  )。

  A.感受器

  B.传人神经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3.问题行为可分为三种类型,包括(  )。

  A.心理问题行为

  B.品行性问题行为

  C.性格性问题行为

  D.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4.对教育评价信息的要求有(  )。

  A.有效性

  B.全面性

  C.可靠性

  D.简洁性

  5.以下属于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有(  )。

  A.高效性

  B.循序渐进性

  C.实践性强

D.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导向性原则

  2.班级授课制

  3.自我效能感

  4.最近发展区

  5.类比思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一个合格的人民老师应具有哪些知识素养?

  2.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3.德育的任务有哪些?

  4.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5.简述老师的观察力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六、案例分析趣(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下列是某小学一个班的主题班会设计,运用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对这一设计进行评价并阐述组织好主题班会的要求。

  又到了3月5日学雷锋的时间了,学校要求我们每个班为周围的社区做一件好事。可我认为学雷锋不能图表现,只用一天的时间来表示一下,而应该制度化、经常化,把爱心献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决定先在班上召开一个“我们应该怎样学雷锋”的主题班会,形成我们全班共同的意见,找到一致的办法,因此对主题班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第一步:全体同学收集雷锋的动人事迹;

  第二步:请学生代表宣讲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第三步;分小组讨论目前存在的学雷锋种种现象;

  第四步:我们该怎么办?(各小组表达自己今后学雷锋的设想与办法);

  第五步:全班讨论,形成学习雷锋的统一意见和行动方案。

  2.早读铃声响了,班主任王老师走进教室,不久小李(学习成绩位列班上的前几名)气喘吁吁跑进教室,王老师摆了一下手,示意他进去坐好。过了一会儿,“差生”小赵跑来,看到班主任在教室,就在教室外喊声“报告”,王老师将其引至教学楼拐角处,对其做了十分钟的“思想工作”。看到这两种情景,同学们窃窃私语。

  请分析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和效果不同,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D[解析]略

  3.B[解析]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4.A[解析]在我国农村由于具体生活条件的限制以及部分地区人们思想的局限,使得达到学龄的儿童总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正逐步在农村偏远地区落实,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说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故正确答案为A。

  5.C[解析]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当过度焦虑反应急性发作时,除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外,还伴有睡眠不安稳、做噩梦、说梦话、食欲不振以及心慌、气促、汗多、尿频、头痛等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活动过多是儿童多动症的一个主要症状。所以本题选C。

  6.A[解析]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哪里有道,哪里就有老师,体现了老师的传道者角色。

  7.C[解析]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这一时期。

  8.C[解析]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方式的记忆。

  9.C[解析]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也称抽象思维。它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以言语为工具,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10.C[解析]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题千中所述属于自我认知智力。

  11.C[解析]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时隔20年之后,即2006年,我国对《义务教育法》做了最新修订。

  12.A[解析]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成分: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是唯一与生俱采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与欲望组成,遵循“快乐原则”。

  13.D[解析]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4.C[解析]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5.D[解析]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6.D[解析]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7.D[解析]双向交往是指交往双方既发送信息,又接收信息,在交往过程中可以随时掌握反馈的沟通形式。

  18.D[解析]1877年卡普捷列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比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早2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的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19.C[解析]“教”使“生而同声”的人“长而异俗”.这里的“教”即为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

  20.B[解析]这句话显然是在夸大遗传的作用,忽视后天的教育,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观点。

  21.A[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2.B[解析]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好男孩一好女孩”为定向阶段和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阶段。

  23.A[解析]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包括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连续性、阶段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24.D[解析]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事实上.道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教育的基础。

  25.A[解析]桑代克最初用小鸡做实验,早于巴甫洛夫的动物实验。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解析]正式团体就是由教育行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D属于非正式团体。

2.AD[解析]反射孤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直接与外界刺激接触的有感受器和效应器。

3.BCD[解析]问题行为的划分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将它分为扰乱性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两种,还有一种是将它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4.ABC[解析]教育评价的信息应尽可能全面,还应有相当的信度和效度。

5.ABD[解析]班级授课制缺乏实践性,这是它的弊端之一。

三、名词解释

  1.导向性原则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3.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5.类比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那他可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参考答案](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5)从理论上论证了“学年制”及“班级授课制”。

  3.[参考答案](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4.[参考答案](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我国教育目的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5.[参考答案]教师的观察力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客观性。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时,应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全面、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的行为;(2)敏锐性。要求教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洞察学生的思维,从转瞬即逝的变化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精细性。要求教师能够洞察秋毫、见微知著,能从笼统的事物特征中区分细微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五、论述题

  [参考答案]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事实上,在个体达到他律道德之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在游戏中他们也没有合作,没有规则,只是自己独立活动,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是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的,规则只是用来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工具。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六、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这个主题班会的设计较好。因为它基本符合一个好的主题班会的要求:第一,精心设计主题。主题必须服从于教育方针和班级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班集体的健全和完善。该班会针对社会和学生思想实际,抓住学习雷锋的教育时机,把学习雷锋精神落到实处。

  第二,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问题。主题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学生需要,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影响和深刻的教育。

  第三,开拓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社会实际和时代的不同,找到学习雷锋的方法。

  第四,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小学生一般都有求新、求奇、求异、求乐的需要,主题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将知识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努力做到寓教、寓学于活动。班会有讲故事,有事迹介绍,有讨论,形式多样。

  第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题活动应体现学生的自主、自治和自动,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人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乐、有所获。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商量,学习雷锋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学生自己提出和解决的,学生是班会的主人。

  2.[参考答案]本案例中王老师对待两名迟到学生的不同做法没有达到教师应有的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公平与公正要求教师在育人的态度和行为上主持正义,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性别、相貌、能力、天赋、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主客观条件有何差异,都要用同一标准对待学生。王老师根据成绩的好坏区别对待学生,没有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只是还没有被教师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平等对待他们。服务于全体学生,不应厚此薄彼。

  王老师有失公平的做法可能会使他在学生中的威信下降,也会给那些受到歧视的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